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全国碳交易市场一周行情观察和未来趋势分析(2)

来源:市场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三是价格机制的复杂性。从宏观和长远来看,碳价是由宏观经济、行业整体状况和低碳技术进步决定的。理论上,碳价应等于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平均成本

第三是价格机制的复杂性。从宏观和长远来看,碳价是由宏观经济、行业整体状况和低碳技术进步决定的。理论上,碳价应等于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平均成本; -在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下,碳价格由碳资产的供求关系决定。国际经验表明,如果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方式不合理,碳价格将出现较大波动。

第四是数据系统的复杂性。能源数据是碳核算最重要的数据来源。由于不同的能源供应主体相对独立,政府、公用事业和企业对能源数据的掌握并不完整和准确。收集和组织全口径能源数据非常困难。缺乏历史碳排放数据库,难以支撑配额总量的确定、企业配额的分配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完善的碳排放监测体系需要多方长期努力。

(2)全国碳市场将处于较长时期的改善期

在不断降低能源和电力成本减轻企业负担的大环境下,预计碳价格将引导至企业端。篇幅也有限,这决定了我国的碳价不会太高。因此,在碳高峰前,碳市场的主要作用仍然是完善市场机制。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将导致配额分配松动,分配方式仍将是自由的,平均碳价将运行在低水平(预计碳价仍将维持不变)未来大部分时间在50-80元/吨范围内。履约期的到来可能会暂时上涨至100元/吨,但欧洲碳市场和能源转型的需求仍然较低),或者可能表现出高碳价格但流动性严重不足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碳市场对推动能源持续转型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目前的配额价格高于此前的预测,但与欧美其他碳市场价格相比,总体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折算相当于每千瓦时燃煤碳成本增加0.04元/千瓦时(按每千瓦时火电排放800g二氧化碳粗略计算),看似有一定影响,但这部分碳成本只会增加超额配额,这对促进增量转型有一定作用,但其对存量转型的影响取决于配额的持续收紧。

同时,流动性差会影响金融市场碳资产的估值,因为流动性差的资产流动性差,价值评估需要折现,从而影响碳资产的估值。发展碳市场。流动性差也不利于CCER资产的开发和交易。如果年度碳市场周转率低于允许的CCER抵消折扣,则意味着CCER无法充分进入碳市场并发挥其价值,其价格将受到严重抑制,影响相关项目的绩效。发展。

(3)全国碳市场的扩大和产品的改进将同步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碳市场将逐步克服其短板。未来2-3年,八大产业将有序纳入。预计总配额将扩大至8-90亿吨/年,纳入企业数量将达到7-8千家。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市场总资产将达到400-5000亿元。 .排污企业节能减排和碳资产管理意识普遍增强。随着企业碳管理体系和专业人才的完善,碳资产将不再仅用于合规,通过金融创新盘活现有碳资产的需求更加旺盛。碳远期、碳互换、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碳基金等金融服务将逐步完善。

CCER资产有望年底进入碳市场。企业合规手段更加完善,碳市场向新能源、综合能源服务等行业的价格传导机制更加完善。未来,专业碳资产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将有可能有序进入碳交易市场,促进碳市场参与者更加多元化,资金积累效应更加明显,市场逐渐活跃,从而形成缓慢的正循环。

——结束——


文章来源:《市场观察》 网址: http://www.scgczz.cn/zonghexinwen/2021/0724/1556.html



上一篇:TopMarketing研究院:《2021年H1剧集市场观察报告》
下一篇:大众汽车2030战略观察:不想成为诺基亚,就不能

市场观察投稿 | 市场观察编辑部| 市场观察版面费 | 市场观察论文发表 | 市场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