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千亿碳市场,会是商业航天的新空间?|双碳观

来源:市场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4-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卫星正在成为支持“双碳”的重要工具。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在实现“双碳”愿景的过程中,既要减碳,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又要植树造林,

卫星正在成为支持“双碳”的重要工具。

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战略目标。在实现“双碳”愿景的过程中,既要减碳,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又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将排放的碳吸收掉。

但问题是,二氧化碳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个排放和吸收的过程该如何进行量化跟踪?

“遥感技术作为温室气体监测、碳源碳汇评估、清洁能源评估和预测、空间规划等有效手段,是空天地一体化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可有效提升区域和背景尺度温室气体监测能力。”银河航天解决方案产品总监赵霄洋向钛媒体解释了遥感技术在碳排放监测方面的价值。

4月16日2时16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隆声,我国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并不是中国的第一颗碳监测卫星,这颗新在哪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是世界上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这也就意味着它可以实现全天候的观测。

另外,这或许会是一个信号,未来会有更多的碳监测卫星发射升空,而卫星在“双碳”中的价值可能会为商业航天公司打开一个发展的新空间。

碳监测数据关乎国际主动权

2014年,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发布了《天基碳观测战略》。同一年,美国发射了OCO-2碳监测卫星。2019年,美国又将OCO-3部署到国际空间站上,与其姊妹碳监测卫星OCO-2协同工作。

我国也早在2011年,正式立项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中国碳卫星)。2016年12月,中国碳卫星成功发射。这也是继日本GOSAT-1、美国OCO-2后,国际上第三颗具有高精度温室气体探测能力的卫星。

再往更广的范围看,欧洲也在“哥白尼”对地观测计划的资助下,研制了一个用于二氧化碳监测的大规模Sentinel卫星群。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tudes Spatiales)正与英国合作开展一个基于卫星的气候监测项目,项目名为Microcarb。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都对部署碳监测卫星如此积极?

这个可以从2015年说起,当时全球有近200个国家达成减碳共识,并且签署了《巴黎协定》。《协定》中明确提出,自2023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全球盘点,评估各国减排成绩,并对行动不力的国家实施问责。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掌握碳排放的全球数据,自然就掌握了主动权。毕竟,二氧化碳看不见也摸不着,来去自由,到底源头在哪里,排放量多少……有了卫星监测,一目了然。

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在2016年发射的碳卫星的观测数据基础上,发布了全球碳通量数据集。简单来说,就是把全球碳排放总数据攥在了自己手里。

就像去年9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卫星总设计师曹海翊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和空间遥感技术高峰论坛上所说的那样,利用天基遥感技术,宏观上,可以“一把尺子量全球”,使我国掌握气候协商主动权,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也能有效助力政府掌握碳源汇动态,实现发展决策和过程管控;微观上,通过遥感卫星“巡天督察”能够发现违排、毁林等具体问题,切实服务于“碳达峰、碳中和”各项举措落地。

千亿碳市场要求碳排放监测更准、更细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业内预计,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到碳达峰的2030年,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支撑如此大规模碳交易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碳核算。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碳排放核查和计算的方法,依据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开发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学,我国碳排放计算也遵循了这一国际通用的方法。

方法虽然是统一的,但是不同机构基于不同口径统计数据得到的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而影响核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据采集,也就是碳排放监测的数据。

在实现卫星监测碳排放之前,主要应用的地面监测的方式。世界气象组织协调建立了31个温室气体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以及400多个区域本底观测站。


文章来源:《市场观察》 网址: http://www.scgczz.cn/zonghexinwen/2022/0424/2071.html



上一篇:手机市场观察:“不爱换手机”的背后 产业革新
下一篇:一季度成都大宗物业交易成交金额约22.7亿,创近

市场观察投稿 | 市场观察编辑部| 市场观察版面费 | 市场观察论文发表 | 市场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