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青年和新青年之间的对话作为策略的读者通信(4)

来源:市场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可以看出,对群益书社而言,读者“通信”一门从《青年杂志》发刊起,就已经被纳入其市场营销的通盘考量当中,而杂志的编辑们也需要在市场的大框架

可以看出,对群益书社而言,读者“通信”一门从《青年杂志》发刊起,就已经被纳入其市场营销的通盘考量当中,而杂志的编辑们也需要在市场的大框架下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姿态,将启蒙思想的内核植入其中。无论是从书店还是编辑的角度来讲,“通信”一门都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三、 “通信”的多重意义

“读者通信”一栏的设立,对《新青年》刊物的发展来说有着多重的意义,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在读者和《新青年》编辑之间建立起一道桥梁。新文化运动发生前后,时代的风云变幻使新的思想和语词不断地涌入国内,虽然主持《新青年》的陈独秀、李大钊、陶孟和、周作人等人在兴办杂志之前就曾经参与种种政治文化活动,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编辑同人毕竟只是少数的几个人,即使他们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作为个人的知识储备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对一些当下青年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实际上是缺乏有效跟进和了解的。更何况,这些围绕在《新青年》周边的同人们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青年”们来说毕竟有着十余岁的年龄差异,他们是所谓的“老师一代”,其在思想领域与“学生一代”毕竟是有代沟的,[23]所考虑事情的角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这种现象在陈独秀以一己之力主持杂志的时期尤为明显,1916年,《青年杂志》曾经刊登了一封署名“辉暹”的青年来信,信中主要内容是问了六个问题:“一、吸灰尘有何害于卫生?二、常见人颜色鲜艳,而有血色颇为可爱,此果何法使之然欤?三、手指,足趾上之爪,因何自行脱落?四、异族结婚,后嗣多慧健,究为何故?五、运动后不即入浴,乃防何种危险?六、现时各种体操繁多,究以何种于身体之康健为最适当?可否请示其法?”[24]作为编辑,陈独秀对于这六个问题一一作出解答,对一些问题,如“吸灰尘有何害于卫生”等,陈独秀的回答可以说是详尽备至,在长篇大论中不时有所发散,甚至还在回答中设问,在自问自答中使答案变得生动活泼;[25]而对其他问题,陈独秀在回答中则常常用到“不外”两字,在看似武断的言论背后,实际上是陈独秀对于该领域的知识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青年学生们不但有追求知识、追求进步的需要,同时,对外在美也有着强烈的追求,所以,当“辉暹”提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所传达出的是青年人们所要面对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身为老资格革命者的陈独秀在自己的思想革命框架中对这些问题显然没有充分顾及。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也使得陈独秀等人开始对这些自己之前所较少关注的领域有了一定的涉足,并将其整合进自己的办刊思路当中。在接下来的《新青年》第二卷中,陈独秀对当时中国“青年”的生理状态作了一个描述,“自生理而言之,白面书生,为吾国青年称美之名词。民族衰微,即坐此病。美其貌,弱其质,全国青年,悉秉蒲柳之姿,绝无桓武之态。艰难辛昔,力不能堪。青年堕落,壮无能为。非吾国今日之现象乎?”[26]陈独秀对青年生理状态的这种描述,实际上就解决了辉暹所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同时也将青年的外在审美需求纳入自己的思想启蒙脉络当中,这使得《新青年》杂志更加贴近青年读者的关心重点,在与青年们不断对话中,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在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的第一期里,陈独秀写了一篇名为《新青年》的文章放在卷首,这可以看作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所做的发刊词。将此篇与《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相比,可以看出,在《敬告青年》中陈独秀等人只着眼于青年的精神世界,看到了“少年老成”,“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之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27]而到了《新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更是注意到了追求外在审美对青年精神的腐蚀,这个转变不能不说和“辉暹”等人的来信有着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在《新青年》以《青年杂志》刊行的第一卷中,大量读者来信都是“于生理卫生极有关系”[25],在其中,辉暹的对于“颜色鲜艳”的追求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而另一些青年,则与辉暹相反,一位署名“穗”的青年来信直接问陈独秀,说:“穗欲习拳术,但未得良师。想沪上定有名人,恳示一二,并告姓氏地址为祷”[28]。这类青年所追求的并不是所谓“有血色颇为可爱”的外表,而更多的是一种勇武的气质。显然,陈独秀对于前一种“斯斯文文一白面书生”类型的青年是颇有微词的,而其心中的青年应当是“面红体壮,若欧美青年之威武陵人”[26]的。从《敬告青年》到《新青年》,两篇文章中,陈独秀对于青年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杂志》第一卷中所收录的青年来信显然是陈独秀等人了解青年思想动向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通过通信来广泛听取青年的心声,进而不断调整自己与青年人之间对话的主题与姿态,这也正是《新青年》杂志常办常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市场观察》 网址: http://www.scgczz.cn/qikandaodu/2021/0418/1293.html



上一篇:嬗变
下一篇: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

市场观察投稿 | 市场观察编辑部| 市场观察版面费 | 市场观察论文发表 | 市场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