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青年和新青年之间的对话作为策略的读者通信(6)

来源:市场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新青年》杂志“读者通信”一栏为代表的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文化现象,编辑们利用这一平台与读者直接对话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新青年》杂志“读者通信”一栏为代表的编辑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文化现象,编辑们利用这一平台与读者直接对话,从而了解市场和时代对其所编刊物的要求和期望,以获得一种关于自身位置的确认。而读者对于新兴媒体和生产机制的一种信任和一种对于舆论空间的向往又使其与编辑之间可以形成一种共识或者合谋,促成了刊物内部的一种调和,使刊物在市场与思想这两个维度上能够维持一种平衡,可以说,经由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这种编读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中国文化刊物的编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经验。

站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角度上,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刊物上出现“读者通信”一类的栏目更是顺理成章的了:一方面,它满足了青年读者们对参与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欲望,青年读者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空间,可以畅谈自己从生活中感悟到的、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甚至从他人那里听说到的各种有关民族国家建设以及自身修养的事情,并将之推至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它成为青年读者们互相认识、互相讨论的空间,原本各自为政的青年们终于得以将彼此的思想加以整合比较。这样,何种思想、何种理论更适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就会一目了然,即使其中会引发一些争议,但最终在争议中也会形成相对的共识。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刊物可以看作是中华民国这样一个新生现代民族国家的缩影,而“读者通信”则有机地参与进了这个民族国家的想象和构建之中,有效地激发了新文化刊物的机能性,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从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化。

注释:

① 按照《新青年》的定价来看,每期1 000册的发行量刚好和群益书社支付陈独秀等人的编辑费用相同,可见,群益书社刊行这份杂志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友情以及一种共同的志向。

② 参见中国社科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编《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年-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页。据书中估算,1912年到1918年间,上海的物价指数有涨有落,但整体上涨了16.8%。而在当时,群益书社在《新青年》一刊上仅仅能够维持收支平衡,这平均每期多出的168元对1918年前后生意相对惨淡的群益书社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③ 出自山东聊城师院现代文学研究室所编《林纾年谱及著译(征求意见本)》,自印,1981年,第72页。

④ 见《新青年》编辑部与上海发行部重订条件,鲁迅大辞典编纂组《鲁迅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4页;另外,关于此篇是否为鲁迅所写尚有疑问,其主要论争见周楠本《一篇新发现的鲁迅手稿:〈新青年〉编辑部与上海发行部重订条件》,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2期和叶淑穗对《〈一篇新发现的鲁迅手稿〉一文的质疑》,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4期。

⑤ 《陈独秀致胡适》,石中扬《江上几峰青——寻找手迹中的陈独秀》,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3页;上述书中收录有陈独秀书信的影印件,此外,关于信件来历可参见欧阳哲生《新发现的一组关于〈新青年〉的同人来往书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66-677页。

⑥ 即使是名重一时的《甲寅》杂志,其中许多文章也采用的是骈体或骈散结合的修辞方式,辞藻比起《新青年》来说要华丽很多。

[1] 白话道人.做百姓的事业[J].白话报,1904(3).

[2]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J].安徽俗话报,1904(1).

[3] 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4] 房秩五.房秩五回忆《俗话报》诗一首[M]//王树棣,强重华,杨淑娟,等.陈独秀评论选编:下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

[5] 邹振环.作为《新青年》赞助者的群益书社[J].史学月刊,2016(4).

[6] 钱玄同.致《新青年》同人[M]//钱玄同文集:第六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杨华丽.《青年杂志》改名原因:误读与重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8] 杨琥.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9] 李菼.宪法会议(致《甲寅》杂志记者)[J].甲寅,1914,1(1).

[10]社告[J].青年杂志,1915,1(1).


文章来源:《市场观察》 网址: http://www.scgczz.cn/qikandaodu/2021/0418/1293.html



上一篇:嬗变
下一篇: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

市场观察投稿 | 市场观察编辑部| 市场观察版面费 | 市场观察论文发表 | 市场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市场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